搜索:

开学之际,第四轮上海市民办中小学特色学校项目《为幸福力而育——基于师生幸福力打造的幸福学校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本次活动继续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的吴刚教授。

在5月底,吴刚教授为全体老师做了“幸福力的评价”的讲座。为深化老师们对幸福力、创造力及二者关系的理解,此次吴教授讲座的主题为“以幸福力育创造力”。

1 解码创造力

在审视10个关于创造力的信念后,吴教授指出:创造性群体的涌现并非来自“某个聪明、有创造力的个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体”,而是源于社会性的协作过程。天才集群的出现或消失,往往取决于所处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创造力是“个体对其所处环境的文化和限制做出反应的副产品”。

总体而言,创造性群体有着激情与投入、坚持与努力、对经验的开放性,创造力与领导力、领域特定专长等方面的关键特征。

2 探究性学习:创造力的引擎

对学校来说,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工具箱。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扮演专业研究者的角色,在与同伴的协作中,通过质疑、提出假设、运用知识、实验、建模等方式得出结论。

这一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仅帮助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提升了其批判性分析与反思、组织和规划、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就某个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

吴教授着重介绍了基于学科的探究、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类型的探究性学习,分析了这些学习方式的来源、核心特征、应用场景,并提供了大量实例帮助理解。

3 创造力背后的情绪动力

吴教授指出,从创造力和幸福力的关系看,以情绪和心境为主要内容的情动,与创造力的形成存在密切关联:积极情动意味着更多的积极感受,可以显著增加新颖且有用的想法,让人有更广泛的注意力和发散性思维;而消极情动则会让人的认知窄化,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和聚合性思维

情动转变模型认为,创造力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初始的消极情动随时间推移而减弱,同时积极情动随之增加。消极情动为创造性提供了基础,有助于界定和明确要处理的问题;而积极情动则通过新颖的思维促进问题的解决。创造、发现和发明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些组合过程。

4 以幸福力赋能教育

最后,吴教授介绍了芬兰现象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指出其在学习情境、探究过程、成果创造三方面设置了幸福力的渗透点,并分享了现象式教学在提升学习乐趣、吸引学生投入以及评估方面的若干做法。

吴教授的讲座不仅厘清了幸福力、创造力核心要素,更解释了幸福力所涉及的积极情动和消极情动是如何通过长期且动态的互动作用来影响创造力的,强调真实而有意义的探究性活动的重要性;既富于理论高度,也有实践上的启示作用,对项目后续的研究和活动开展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END //

 

  撰稿 :   王   海 

编辑:罗清瑾

摄影:金晓彤

审稿: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