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

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

                             ——初一三班 范一诺

 

“我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人。”

100年前,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说道。

——题记

有幸能够聆听俞敏老师的讲座。

开篇他说,时代伟人大多数出自于农村,他们从小热爱读书,立志走出山沟。

俞秀松先生的小学时代,喜爱水浒》、《三国》,崇尚英雄主义,因此,俞秀松一直有着很强的正义感,对老百姓有很深的爱。他的老师询问他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家乡念书,而是选择远在他乡的临浦,少年的俞秀松回答道:临浦离大城市更近,消息来得快。正是这种浓重的时代特征的背景下,孕育出俞秀松这样一个讲究科学、重视讯息、怀有慈悲心怀的青年来。

俞秀松考上浙江一师,临走前家人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说:等中国老百姓都有饭吃的时候,我再回来。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俞秀松开始追随陈独秀,并经陈独秀先生的推荐参加工读互助会,信仰无政府主义。

早年他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创办《浙江新潮》,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以此来形容俞秀松一生,乃恰如其分。他在中共创建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促成马恩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出版,参与创办的外国语学社,是党培养干部的摇篮。

他曾说过:“我的志愿是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

俞敏老师说,他的爷爷曾是俞秀松先生的第一任导师,俞秀松起初也想要用教育救国,但后来到了杭州、上海,俞秀松发现靠教育是不够的。所以,俞秀松在给同乡的信里宣称:“我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甘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

1937年,俞秀松先生的《浙江新潮》被查封,他自己也被捕入狱,1939年,俞秀松于苏联被害。在那之前,他曾坚定地对妻子说:“要坚强,不要悲伤,坐牢是革命者的家常便饭,要革命就不怕杀头,革命者是杀不完的,革命一定会成功。”

正如陈独秀先生所说的:“我们要斗争,要革命,而革命,就一定会有牺牲。”

从爱国青年到进步青年,从学生爱国领袖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当发现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后,更是矢志不渝地追求,直至为中国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就是俞秀松先生的一生。

虽然他的功绩曾一度被历史的阴霾掩盖,但最终拨云见日,绽放光芒,引导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民族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

俞敏老师在一封写给父亲的信中这样说道:“父亲身上流淌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液,心中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这种信念,跨越时空,永不过时。”

“这条路,我们要一直走下去。”

一直不能够理解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只有人愿意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替他人负重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而青年永远是革命的主力军,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红色基因应当由当代学生来继承。令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全面的、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俞秀松的精神是万古长青、永垂不朽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那是一种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永葆青春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导着伟大的华夏民族跨过重重荆棘,撕破黑暗,迎来黎明的曙光。

无论何时,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