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文解字”——刘星雨

细说羊字

—–预备4班 刘星雨

“羊”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它的读音有两个:第一个,yáng。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象形字,本义是羊,泛指哺乳纲偶蹄目牛科部分动物。如:绵羊、山羊、羚羊等;当“羊”作“祥、详”时,读xiáng,古同“祥”,吉祥。

“羊”的第一个本义是家畜羊。

羊,羊兽也。—《说文》。从“羊”的字形演变可以出看羊的早期字形其实就是羊头的真实描摹。上面两只角,接下来是两只耳朵连成一条线,两只眼睛连成一条线,配上长长的羊脸,这就组成了“羊”字的字形。

羊的第二个本义是“吉祥、吉利”。

“羊”就是吉祥的“祥”。这种说法比较普遍。如:徐灏《段注笺》:“古无‘祥’字,假‘羊’为之。羊性情温顺,喜群居而不好斗,因此古人借羊表示“吉祥”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许多以羊的图案来表示吉祥的意义。

“羊”的第三个本义是“细密、完备”。

有一种说法,“羊”的本义即不是“羊”也不是“吉祥”的“祥”,而应当是“详”。如:清人沈涛《说文古本考》有云:‘羊者,详也。’《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有云:‘臣愿王与下吏羊计某言而笃虑之也。’我希望大王与下属官吏们详细考虑我的话并深思熟虑。

羊是与古人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牲畜,“羊”字系文字在先民心中占据着特殊位置,一些含有“羊”字构件的汉字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含义。

其一,羊是诱人的美味佳肴。“羞”“羡”“美”是与羊的美味有关的汉字,人们以羊为美味,用羊作为进献的厚礼。“羞”的甲骨文从羊从又。从又就是手,有用手拿着羊肉去进献之义;“羡”字始见于篆文,清.孔广森《说文疑疑》则以为“羡”字从?、从羊,见羊而垂涎,寄贪慕之义;“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会意字,许慎认为美的本义是味美,宋人徐铉也说:“羊大则美,故从大。”

      其二,“羊”字中遗留着古人图腾崇拜的信息。“羌”和“姜”是与古人关于羊的图腾崇拜有关。“羌”的甲骨文字形由“羊”和一个直立的“人”合成,十分像人饰羊首的形状。许慎《说文》训:“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可见“羌”是一个以“羊”为氏族图腾的民族,且其畜牧的生活方式与羊有密切联系;“姜”的甲骨文与“羌”构形相仿,只是羊下的人为女人。在古文字里,“姜”与“羌”经常通用,男羌为羌,女羌为姜。

其三,“羊”字中透露着吉祥正义的信息。“祥”和“義”(义)是跟羊有关的两个吉祥字,它们蕴含着吉祥正义的信息。

“祥”字在《说文》中释为“福也”,从“示”从“羊”,祭司时把羊放置在神位的旁边,那就是“祥”,表示吉祥如意。“吉祥”一词本为“吉羊”。“羊”字既表示“牛羊”的“羊”,又表示鬼神所赐之“吉祥”的“祥”。后人为了文字表义明确,便在“羊”基础上上增加了“示”,造出“祥”字专表“吉祥”之义。

“義”字在《说文》中释为:“己之威儀也。從我、羊。”甲骨文的“義”字其构形的柄饰作羊角形。金文以后将柄饰讹变为“羊”,使得其构形从“我”(表示兵器)、从“羊”。战国文字取“羊”字的中上部,即为现代汉字正体写法的“義”字。羊给人以美善的感受,又为人们的生活或祭祀而牺牲。在先民眼里,羊是沟通鬼神的灵物。《后汉书》说:“獬豸,神羊,能辨曲直。”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羊与人相伴,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羊”字不但是家畜羊本身,还兼具吉祥、完备之意,以“羊”为部的一些汉字更是蕴含着图腾崇拜的信息,越是深究,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彩有趣,期待同学们有更多的分享。